987股票书籍网:专业的股票书籍下载、股票知识网站
首页 > 其它书籍 > >信心的博弈pdf下载

信心的博弈pdf下载

时间:2023-03-07浏览次数:

书名:信心的博弈 现代中央银行与宏观经济
作者:缪延亮
出版时间:2023年

内容提要:
本书从宏观调控思潮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演变两条主线出发,比较分析全球主要央行的理论与政策实践,并同中国国情和中国央行实践相结合,提出现代中央银行本质上是要与市场、公众进行信心的博弈。危机后,各主要央行纷纷推出量化宽松、结构性货币政策等非常规工具,虽力挽狂澜,但书中概括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这类政策工具“易进难退”,且边际效果递减,容易损害央行的独立性和声誉,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央行应珍惜并用好常规的政策空间,统筹好货币和信用,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本书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可读性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经济学者乃至大众读者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及其运作都大有助益。
作者简介
缪延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师、研究部执行负责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国家开发银行学术委员和上海大学校董。
长期处于市场和政策前沿,专注于全球宏观、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市场研究。2013—2023年就职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任外汇局局长高级顾问、中央外汇业务中心研究主管和首席经济学家,负责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相关的全球宏观和策略研究工作并牵头完成了研究团队建设试点计划。2008—2013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一线参与欧洲债务危机的救助工作。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曾在以色列央行任访问学者并在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讲授经济学。
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中英文论文,入选“国际金融学最佳中文论文TOP 10”榜单,著有《从此岸到彼岸:人民币汇率如何实现清洁浮动》。2016年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领袖”。

目录
导言 现代中央银行50年
一、2008年危机前关于现代中央银行的共识
二、危机以来现代中央银行的新发展和新挑战
三、现代中央银行的中国特色
四、现代中央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五、现代中央银行的国际视角
六、现代中央银行的出路:从最后贷款人到最终做市商
第一章 央行为何重要?
一、高通胀的成本
二、经济周期波动的成本及其争议
三、宏观调控的理论思潮和实践选择
四、央行是信心的博弈
第二章 央行的起源、演变和文化
一、主要央行的起源及其特点
二、央行职能的演变
三、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工具演变
四、央行资产负债表及其变迁
五、央行的文化及其变迁
第三章 货币政策的框架、工具和规则
一、宏观经济学的三个方程
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
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四、利率规则与通胀稳定
五、不确定性下的货币政策制定和风险管理
第四章 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与实践
一、从利率到货币条件
二、信用的观点
三、打开黑箱
四、量化宽松政策下的新渠道
五、中国实践
六、对现代中央银行的启示
第五章 央行的独立性
一、央行的政治独立性
二、央行的市场独立性
第六章 利率决定的理论与实践
一、利率决定的争议和混淆
二、长端利率下行的归因
三、中性利率决定的理论与实证
四、中性利率下行的归因
五、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影响
六、低利率环境持续及应对
第七章 量化宽松的挑战与出路
一、量化宽松成为货币政策新常态
二、量化宽松的定义
三、量化宽松的传导渠道
四、量化宽松传导效果的评估
五、量化宽松的成本分析
六、量化宽松的出路
第八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条件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产生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及生效条件的理论分析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及生效条件的实证分析
四、总量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权衡取舍
第九章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三、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特点
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的问题
五、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
六、总结与反思:多目标、多工具和多重约束
第十章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
一、什么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二、完善利率传导:LPR改革的作用
三、货币政策传导仍有待疏通:2020年案例
四、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根本仍在结构性改革
五、建设现代中央银行的“四平衡”
第十一章 央行沟通的理论与实践
一、央行沟通的内容与方式
二、央行为什么要与金融市场沟通?
三、央行预期管理的边界在哪里?
四、央行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五、预期管理为什么这么难?
第十二章 金融周期、宏观审慎与跨周期调节
一、货币中性之辩
二、金融周期的含义及特征
三、货币政策与金融周期
四、宏观审慎政策的定义及其作用
五、“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协调
第十三章 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
一、什么是金融危机?
二、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
三、如何应对危机?
四、从最后贷款人到最终做市商
第十四章 汇率的决定及制度选择
一、汇率的特点
二、汇率的本质
三、汇率决定的理论与实践
四、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与实践
五、利率、汇率与中国跨境资本流动
六、理性看待外汇市场波动
第十五章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良与革命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体系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
三、俄乌冲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四、国际货币体系何处去?
五、总结
第十六章 后危机时代央行的十大争议
后记
参考文献

《信心的博弈pdf》在线试读:
第一章
  央行为何重要?
那些自以为不受思想家影响的实干家,大多不过是一些过时思想的奴隶。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在很多人相信通胀不会再来,就连美联储也认为通胀是暂时的时候,超过5%的高通胀在2021年5月不期而至。2022年6月,美国通胀率达到9.1%,是40年来的高点。面对高通胀,央行该怎么办?是以剧烈的加息来抑制通胀,承担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风险,还是期待通胀在油价上涨和供给短缺等“一次性”冲击因素消退后自行回落?怎样才能实现软着陆,也即以较少的失业和经济衰退来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是央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高通胀不好?不好在哪里?为什么主要央行都实行了通胀目标制,且把通胀目标设在了2%?除了通胀成本之外,经济周期还有哪些成本?央行为什么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是财政政策来承担这些职能?本章对这些更基本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高通胀的成本
高通胀有成本,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控制通胀,现代央行就是这样的专门机构。历史上,央行发挥着很多功能,诞生之初是政府的银行,为政府发行债券并代理国库,并逐渐垄断货币发行,成为发行的银行,收取铸币税。随着银行体系的发展,它又成了银行的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但不论如何演变,现代中央银行首先是政策的银行,保持物价稳定一定是它最重要的目标,没有之一。
央行按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单目标制和多目标制。中国和美国的央行都是多目标制。中国人民银行的四大年度目标是维护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美联储是典型的双目标制: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即使是多目标,各国央行也都把物价稳定目标置于首位。典型的单目标制央行包括欧洲央行和最古老的两家央行英格兰银行和瑞典国家银行。央行的使命就是维持物价稳定,其他目标都从属于这一目标。通胀到底有哪些成本,以至于众多央行都将其置于工作目标的首位。
通胀分为预期到的通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胀,两种通胀均有成本,后者的破坏性要大于前者。
1. 预期到的通胀的成本
通胀相当于对实际货币余额(real money balance)征收的一种税。当通胀发生时,消费者剩余会减少,形成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即图1.1中的区域B和区域C。无谓损失的大小由货币需求曲线和通胀水平共同决定。
假设实际利率r是固定不变的,经济开始时刻处于0通胀状态,当价格水平由P1上升到P2时,实际货币余额供给相应由M/P1下降到M/P2。由于通胀上升,区域A原先属于消费者剩余,现在是消费者要承担的成本,因此属于持有实际货币余额带来的成本。不过,这部分福利损失被政府拿走了,没有带来无谓损失。区域B和区域C是由于通……

信心的博弈pdf下载


因版权原因,本站所有书籍均已下架